蔡卞

蔡卞

蔡卞(1048-1117),字元度,北宋福建路兴化军仙游县慈孝里赤岭紫金山(今福建省仙游县枫亭镇东宅村赤岭自然村)人。北宋后期大臣,书法家。奸相蔡京胞弟、改革家王安石的女婿。政和七年卒,年七十。谥“文正”。南宋建立后,逝世的蔡卞受到胞兄蔡京的牵连,宋高宗赵构采纳谏议大夫任伯雨谏章,追贬蔡卞为单州团练副使。 ► 3篇诗文 ► 精选语句

蔡卞代表作《楞严经偈》

觉海性澄图,图澄觉元妙。
元明照生所,所立照性亡。
迷妄有虚空,依空立世界。
相想澄国土,知觉乃众生。
空生大觉中,如海一沤发。
有漏微尘国,皆依空所生。
沤灭空本无,况复诸三有。
归元性无二,方便有多门。
圣性无不通,顺逆皆方便。
初心人三昧,迟速不同伦。
色想结成尘,精子不能彻。
如何不明彻,於是获圆通。
味性非本然,要以味时有。
其觉不恒一,去何获圆通。
触以所角明,无所不明触。
合离性非定,云何获圆通。
法称为内尘,凭尘如有所。
能所非遍涉,云何获圆通。
见性虽洞然,明前不明后。
四维亏一半,支何获圆通。
鼻息出入通,现前无交气。
支离匪涉入,云何获圆通。
舌非入无端,因味生觉了。
味亡了无有,云何获圆通

蔡卞:人物生平



蔡卞,字元度,蔡京之弟。生于宋仁宗庆历八年(1048),泉州府(兴化军)仙邑慈孝里赤岭境(今仙游县枫亭镇东宅赤岭自然村)人。蔡卞小时聪颖敏悟,就读于枫亭塔斗山青螺草堂(后易会心书院),他读书过目不忘,才思敏捷,能把《三字经》、《千字文》等启蒙读物倒背如流,《四书》、《五经》经典也烂熟于心,且史籍方志,百家杂说,国家法典无不浏览殆遍,触类旁通。他学识渊博,满腹经纶,才华出众,名闻乡里。

宋神宗熙宁三年(1070),蔡卞与胞兄蔡京同科举登进士第,翌年,被授任江苏江阴县主簿,其时当地大富豪顾新元等人,趁着青黄不接之际,借谷物于庶民,利息高出平时一倍。蔡卞同情百姓疾苦,极力推行王安石的青苗法,断然开仓借粮,以解百姓燃眉之急,煞住不法富人趁火打劫的嚣张气焰,免除农民遭受高利贷剥削之苦,因而受到王安石器重,招他为婿。

徽宗建中靖国元年(1101),谏官陈瓘、任伯雨、御史龚夬联合弹劾蔡卞劣迹曰:“卞尊私史,以压宗庙之恶,有过于惇,去年封事,数千人皆乞斩惇、卞,公议于此可见矣。”陈 还罗列蔡卞六条罪恶:因诬罔宣仁圣烈保佑之功,欲行追废;凡绍圣以来窜逐臣僚,皆由卞启齿之后施行;宫中厌胜事作,哲宗方疑未知所处,惇欲礼法通议,卞云:“既犯法矣,何用议为”。皇后以是得罪;编排元祐章牍,萋菲语言、被罪者数千人,议自卞出;邹浩以言忤旨,卞激怒哲宗,致之遭远谪,又请治其亲故送别之罪;蹇序辰建看详诉理之议,惇迟疑未应,卞即以二心之言迫之,惇默言不敢反对,即日置局,士大夫得罪者八百三十家,凡此皆由卞谋之,而惇行之。陈瓘等人要求圣上亟待正典刑,以谢天下。

蔡卞后被降为少府少监,分司南京,到池州居住,翌年又起知大名府,徙扬州,召为中太一宫使,后擢知枢密院事,负责边防、军备等机要事务。时蔡京居相位,他以亲嫌辞,没有评可。他赞成徽宗、蔡京收复湟州、鄯廓等地,因功进金紫光禄大夫。

蔡卞反对蔡京重用宦官童贯为陕西制置使。在其他政事上,他的主张也多与蔡京不同,因此受到蔡京的诋毁,他以天章阁学士出知河南,时张怀素败下,卞素与之游之,因此一起降职,旋加观文殿学士,拜昭庆军节度使,入为侍读,进检校少保,开府仪同三司,累迁镇东军节度使。

徽宗政和七年(1117),蔡卞告假返乡祭祖,逝于途中,享年70岁,赠太傅,谥文正。高宗即位,追责为宁国军节度副使,绍兴五年(1136)又贬单州团练副使。著有《毛诗名物解》,与蔡京编撰《宣和书谱》、《宣和画谱》各20卷。

蔡卞的古诗

  • 《楞严经偈》

    觉海性澄图,图澄觉元妙。
    元明照生所,所立照性亡。
    迷妄有虚空,依空立世界。
    相想澄国土,知觉乃众生。
    空生大觉中,如海一沤发。
    有漏微尘国,皆依空所生。
    沤灭空本无,况复诸三有。
    归元性无二,方便有多门。
    圣性无不通,顺逆皆方便。
    初心人三昧,迟速不同伦。
    色想结成尘,精子不能彻。
    如何不明彻,於是获圆通。
    味性非本然,要以味时有。
    其觉不恒一,去何获圆通。
    触以所角明,无所不明触。
    合离性非定,云何获圆通。
    法称为内尘,凭尘如有所。
    能所非遍涉,云何获圆通。
    见性虽洞然,明前不明后。
    四维亏一半,支何获圆通。
    鼻息出入通,现前无交气。
    支离匪涉入,云何获圆通。
    舌非入无端,因味生觉了。
    味亡了无有,云何获圆通。
    身与所触同,如非圆觉观。
    涯量不冥会,云何获圆通。
    知根杂乱思,湛了终无见。
    想念不可说,云何获圆通。
    识见杂三和,话本称非相。
    自体先无定,云何获圆通。
    心闻洞十方,生於大因力。
    初心不能入,云何获圆通。
    识见杂三和,话本称非相。
    自体先无定,云何获圆通。
    心闻洞十方,生於大因力。
    初心汉有入,云何获圆通。
    鼻息本权机,只令摄心住。
    住成心所住,云何获圆通。
    说法弄音文,开悟先成者。
    名句非无漏,云何获圆通。
    持犯但束身,非身无所束。
    元非遍一切,云何获圆通。
    神通本宿因,何关性分别。
    念缘非离物,云何获圆通。
    若以地性观,坚碍非通达。
    有为非圣性,云何获圆通。
    若以水性观,想念非真实。
    如如非觉观,云何获圆通。
    若以火性观,坚碍非通达。
    有为非圣性,云何获圆通。
    若以水性观,想念非真实。
    如如非觉观,云何获圆通。
    若以火性观,厌有非真为。
    非初心方便,云何获圆通。
    若以风性观,动寂非无对。
    对非无上觉,云何获圆通。
    若以空性观,昏钝先非觉。
    无觉异菩提,云何获圆通。
    若以识性观,观识非常住。
    存心乃虚妄,云何获圆通。
    诸行是无常,念性元生灭。
    因果今殊感,云何获圆通。
    我今白世尊,佛出婆娑界。
    此方真教体,清净在音闻。
    欲取三摩提,实以闻中入。
    离苦得解脱,良哉观世音。
    於恒沙动中,入微尘佛国。
    得大自在力,无畏施众生。
    妙音观世音,梵音海潮音。
    救世悉安甯,出世获常住。
    我今启如来,如观音所说。
    譬如人静居,十方俱击鼓。
    十处一时闻,此则圆真实。
    目非观障外,口鼻亦复然。
    身以合方知,心念纷无绪。
    隔垣听音响,遐迩俱可闻。
    五根所水齐,是则通真实。
    音声性动静,闻中为有无。
    无声号无闻,非实闻无性。
    声无既无灭,声有亦非生。
    生灭二圆离,是则常真实。
    纵令在梦想,不为不思无。
    觉观出思惟,身心不能及。
    今此娑婆国,声论得宣明。
    众生迷本闻,循声故流转。
    阿难纵强记,不免落邪思。
    岂非随所沦,旋流获无妄。
    阿难汝谛听,我承佛威力。
    宣说金刚王,如幻不思议。
    佛母真三昧,汝闻微尘佛。
    一切秘密门,欲漏不先除。
    畜闻成过误,将闻持佛佛。
    何不自闻闻,闻非自然生。
    因声有名字,旋闻与声脱。
    能脱欲谁名,一根既返源。
    六根成解脱,见闻如幻翳。
    三界若空花,闻复翳根除。
    尘消觉圆净,净极光通达。
    寂照含虚空,却来观世间。
    犹如梦中事,尘登如在梦。
    谁能留汝形,如切巧幻师。
    幻作诸男女,虽见诸根动。
    要以一机抽,息机归寂然。
    诸幻成无性,六根亦如是。
    元依一精明,分成六和合。
    一处成休复,六用皆不成。
    尘垢应念消,成圆明净妙。
    余尘尚诸学,明极即如来。
    大众及阿难,旋汝倒闻机。
    反□□自性,性成无上道。
    圆通实如是,此是微尘佛。
    一路涅盘门,过去诸如来。
    斯门已成就,现在诸菩萨。
    今各人圆明,未来修学人。
    当依如是法,我亦从中登。
    非唯观世音,诚如佛世尊。
    訋我诸方便,以救诸末劫。
    求出世閒人,成就涅盘心。
    观世音□□,自余诸方便。
    皆是佛威神,即事舍尘劳。
    非是长修学,浅深同说法。
    顶礼如来藏,无漏不思议。
    原加被未来,於此门无惑。
    方便易成就,堪以教阿难。
    及末劫沈沦,但心引根修。
    圆通超余者,真实心如是。

  • 《咏茅山元符万宁宫》

    猗嗟三茅,得自初成。
    气合於无,与形俱升。
    孰希其风,必静必清。
    寥寥久哉,乃发先生。
    帝用尊之,载召来廷。
    乃锡命书,迨其俦侣。
    因其故庐,启此新宇。
    像图仙真,上肖帝所。
    神笔牍之,龙凤轩翥。
    天锡皇帝,聪明孝友。
    抱一用中,以绥九首。
    遐迩率从,尊道熙功。
    有欲求之,与在斯宫。
    作为好歌,以诏无穷。

  • 《赠华阳法师》

    师到华阳洞,山华几度开。
    只应常救物,却遣世人来。

Processed in 0.107186 Second , 27 querys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