— 爱新觉罗家族的“天府之地” —
山一程,水一程。身向榆关那畔行,夜深千帐灯。
风一更,雪一更。聒碎乡心梦不成,故园无此声。
这首《长相思》,是清代著名词人纳兰性德的一篇代表作,写于康熙二十一年(1682)。词人跟随康熙帝第二次东巡,由京城(北京)赴关外盛京(沈阳)途中。此词柔婉缠绵中见慷慨沉雄,虽无一句写思乡,却句句渗透着对家乡的思念。
◆纳兰性德(1655年-1685年),叶赫那拉氏,字容若,号楞伽山人,满洲正黄旗人,清朝初年词人
有人说纳兰性德出生在京师,思乡思的当是北京,但在康熙帝念及东北乃祖地,并为此东巡寻根的路上,纳兰性德又岂能不知辽东即是自己的故乡。
纳兰性德先世为海西女真的叶赫部族,其曾祖父名金台什,为叶赫部贝勒,其妹孟古嫁努尔哈赤为妃,生清太宗皇太极。叶赫部被努尔哈赤灭后,残余部众迁到建州,顺治迁都北京时,纳兰性德的家人已为满洲正黄旗人,跟从入关。
王国维说:“纳兰性德以自然之眼观物,以自然之舌言情。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,故能真切如此。北宋以来,一人而已。”
凭着绝世才华,纳兰性德读书过目不忘,数岁时即习骑射,17岁入太学读书,22岁中进士,康熙皇帝破格授他三等侍卫的官职,以后升为二等,再升为一等。他随皇帝南巡北狩,游历四方,随皇上唱和诗词,多次受到恩赏,是人们羡慕的文武兼备的年少英才。
秉承着来自东北大地的淳厚,纳兰性德交友不分长幼,以赤子之心待人,均能成为至交,朋友中又以曹寅最为投合。曹寅与纳兰性德同为康熙皇帝的侍卫,相处了八年,交情甚深。纳兰性德与康熙帝同岁,曹寅则要小4岁。此番随康熙第二次东巡,二人又是同行,自是说不出的快活。
来到祖先之地盛京城,纳兰性德诗兴大发,激情做出名为《盛京》的诗歌一首:拔地蛟龙宅,当关虎豹城。山连长白秀,江入混同清。庙社灵风肃,豪强右族更。明明开创业,休拟作陪京。
世居沈阳的曹寅虽没在盛京唱和纳兰性德,但在此番行程中仍多有同题吟咏,如纳兰性德在诗中咏《柳条边》,曹寅词中亦有《疏影·柳条边望月》。纳兰性德有词 《青玉案·宿乌龙江》,曹寅亦有《满江红·乌龙江看雨》。
后来纳兰性德去江南游历时到了南京,专门为曹寅赋词两首《金陵》和《满江红·为曹子清题其先人所构楝亭,亭在金陵署中》,曹子清就是曹寅。而曹寅则曾为纳兰性德词集作序,又在诗作《题楝亭夜话图》中道出“家家争唱《饮水词》(纳兰性德的词集)”的盛况。
不过,许多年后,曹寅之孙曹雪芹更把纳兰性德与曹寅的心交、神交,上升到了一个无与伦比的高度,留在他的传世之作《红楼梦》中。
康熙二十四年(1685)暮春,纳兰性德抱病与好友一聚,一醉,一咏三叹,然后一病不起,七日后殒命。三年后,纳兰性德的父亲纳兰明珠遭到弹劾、撤职,纳兰家族衰落。这里有必要提一提纳兰明珠的身世,他从康熙皇帝的一名普通侍卫起家,却能达至名噪一时、权倾朝野。
康熙王朝最重要的三大历史事件——议撤三藩、统一台湾和抗御外敌,纳兰明珠在其中都扮演了关键的角色,可以说,在康熙盛世前半段中康熙有两大重臣,一个是索额图,另一个就是纳兰明珠。
当纳兰明珠从权力顶峰跌落,无论对自己家庭还是对康熙王朝,都是件不小的事情。但这和《红楼梦》有关系吗?请看清代笔记《能静居日记》中的记载,当年和珅将《红楼梦》进呈给乾隆阅览,乾隆看后感慨道:“此盖为明珠家事作也。”就是说乾隆认定这本书写的就是纳兰明珠家的事。